一說到食物是否好吃,國人都愛用“味”來評判,甚至說到極致:“味道為王”🤵🏻♀️🚶🏻。這話說的對嗎🧚🏿♂️?



其實,人們體驗食物中的味,是用兩個器官來體驗的。氣味🐢,是用鼻子來感知的🤢,比如香臭;酸甜苦辣鹹鮮🧑🏽🏭,一般是用舌頭來感知的。在英語中🚴🏼♀️,鼻子感知的味是smell,舌頭感知的味用taste;而我們都用一個字味來表示。而在古代,國人用鼻子嗅到的味,如草香用“芬”🌬,花香用“芳”📣,煮米飯釋放的味叫“香”🧑🦯➡️,各有所指,是有區別的。

考證古書的記載,“香”從谷物熟化後的氣味專屬擴大到花草🤸🏻♂️,甚至替代“芬芳”,是從漢代開始的🐶。也就是說🆕,漢代才開始有了“花香”這個詞🤭,而先秦文獻裏形容花的味道都是用花芳或芳花或芳華👩🏻🦱,沒有花香的。古香字🕘,上為黍,下為甘,只有人類熟化食物,谷物在做熟了的時候釋放的味道,不但好聞,而且承載其香的米飯可以充饑裹腹和享受,滿足生理最高體驗🐋,這種味道(香)✋🏿,就只比有香味但不能吃的花芳草芬來得更為高級和實用💜。所以黍甘為香的香🚵🏻♀️,是最高級的香。因而,對古人來說,香與芬或芳最大的區別🎨,就是代表谷物的香好聞也好吃🤹🏽,而花草的自然芬芳👲🏿,很可能好聞但不好吃(很多花聞起來很香但可能吃起來是苦的)。在這裏👩🏽🍼,物質的味一分為二了:聞的味和吃的味。
人類的味覺,其實是由鼻子和舌頭兩個器官負責的。鼻子負責對氣體味道的捕捉和鑒別🧑🏿,舌頭負責對實物味道的捕捉和鑒別。而實物的氣味和本味很多時候是不統一的。

極端的例子就是臭豆腐🔚:聞起來臭🌎,吃起來香。豆腐在黴變時,釋放出來硫胺基酸給人鼻子的感覺是臭的👃🏿,但吃的時候,豆腐中的蛋白質經過黴變後釋放出的各類氨基酸,給人舌頭的感覺卻是鮮香。這裏,同一物質給人帶來的嗅覺和味覺產生了對立。
再假如,我做一道用鮮花做的涼菜,聞起來很香🩶,吃起來略苦;然後再上一道臭豆腐,聞起來很臭,吃起來卻很香🏊🏼♀️。然後請一個吃貨用“味道好才是真好”來評價🤷🏿♀️,那他應該怎麽來評判呢?會不會感覺到有點困惑了呢🖐🏽?

以上例子說明,味由於是兩個“評委”——即鼻子和舌頭來參與評判的🧒,嗅覺和舌感是有差異的⛷,而嗅覺又比舌感來的快🧖🏽♂️,往往會誤導舌感。所以,很多物質的鼻味和舌味是不同一的🧕🏼。
明白了以上道理🤷🏽♂️,你還迷信“味道為王”嗎🤾🏻♀️?真理是不允許有例外的💿,有例外的還能是真理?還能為王?